《无翼之影》
自己的影子挂在枝头,
一点点拾起,贴回身上。
一只鸟儿振翅飞去,
无翼的影子却仍被拖向尘土。
- 吴奎元 《鸟与翅膀》
试着想象这样一个场景:鸟儿的飞行仿佛掠过地面般横越而过 ,而树枝则向天空伸展,影子从枝头升腾,如同翱翔一般。一只停栖于树上的鸟儿突然飞起,这原本是再寻常不过的瞬间,只是日常生活中微小的风景变动,甚至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然而,如果这简单的动作不仅属于鸟儿,也同时属于它的影子呢?画面便全然不同——因为即便失去了翅膀,影子也依然在飞行。
出生于中国重庆、后移居德国柏林并开展创作的王茜瑶,其绘画如同她跨越地域的生活轨迹一般,呈现出一种拒绝凝固、始终流动的动态节奏。而悖论的是,她用黑色炭笔与艳丽油画笔描绘出的画面,却静谧得仿佛时间凝滞。我们或许可以将那些时而模糊消逝、时而清晰显现的线条速度、独特的笔触方向,以及色彩晕染的程度,看作某种运动的痕迹(trace)——仿佛是手臂与身体在空中挥洒后,在画面上留下的残影。但若如此,每一幅作品也不过是某一特定时空中,一场动作被激活的指示物(index)而已。此次在首尔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举行的王茜瑶个展《无翼之影》,正是一次对这一层面更进一步的探索。展览展出约十幅平面作品,艺术家不再仅仅将绘画作为痕迹或指示物,而是进一步聚焦于如何将身体与内在的运动全面整合,并彻底呈现的艺术实践。
长期以来,王茜瑶致力于将中国水墨画传统中的“留白”概念,与西方抽象艺术的结构语言进行交织、拆解或重构。她并不将绘画视为单纯的图像再现,而是当作身体与精神共同作用下生成的一场事件。耐人寻味的是,这场“事件”并非在作品完成后才显现,而是在准备与执行的过程中缓缓生成的。在面对留白的画布时,她常将作画的瞬间比作“在无边界、无重力的空间中飞行或游动” 正如舞者在凝聚所有的呼吸、每一丝力量与全部精神之后,以全身之力投入舞蹈,王茜瑶也在画布所构筑的无限时空中,自由释放那些经由沉淀与积聚而成的感知、意识与精神流动。事实上,长期的芭蕾训练与古琴弹奏——这正是道家思想家所钟爱的乐器——让她不断以身体与声音重新感知自然。也因此,她早已不再执着于“绘画”这一行为的“前”与“后”,或作品“准备”与“完成”之间的因果与界限。于她而言,艺术创作是在身体与精神的延长线上持续展开、循环不息的过程。
绘画性的“事件”并非脱离规则与控制、即兴爆发的瞬间片段,也不是被割裂的时间单元,而更接近一种“静谧的变化” 在时间流中持续发生。它是连续且流动的,哪怕表面上看似静止与平稳。艺术家正是通过不断为作品赋予、又剥离概念与形态、物质与意义的过程,去直面这些变化的瞬间。这个过程与道家“无为”的思想相通,不仅超越了创作本身,更在根本层面促使她重新思考自身与世界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她不断练习着逃逸出以人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与人为建构的等级结构,因此显得尤为值得关注。
本次展览的标题与主题灵感源自诗人吴奎远(吳圭原,1941–2007)的诗作。他观察世界的方式,与上述理念一脉相通,他试图通过诗的语言,剥除介于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主观干预,使每一个对象既以自身的方式独立存在,又彼此关联。他的诗不追求意义的填充,而是在不断清空意义之中,使其最终成为“生(生动)而指诗(而非指意)”的存在。在其诗作《鸟与翅膀》中,呈现的不是结果性的讯息、概念或主题,而是一种“可能性”。如“无翼之影”的飞行所暗示的那样,影子这一原本用于指示物体存在的投影,即便缺乏“鸟”这一实体,依然能够存在、延展、移动而不受限制。换言之,对诗人而言,影子不仅是存在的投射,它本身亦是存在——一种主体与客体、时间与空间、生成与消亡相交织并循环往复的状态。
同样地,王茜瑶的绘画也描绘着一种“共存”的状态。她画中的“线”,既不是用来划定边界的轮廓线,也不是连接两点间最短距离的直线,更不是象征垂直生长的线条。这些线有时化为画面的留白,有时又成为其表面;每当炭笔的黑线划过,或油画笔的色彩铺于画布之上,线条便会为新的痕迹让出位置。人类学家蒂姆·英戈尔德(Tim Ingold)曾提出,世界万物皆由“线的议会”(parliament of lines)构成,而这些线,也可被理解为去殖民化的线。他指出:“殖民性的划线方式,并非是在非线性世界中引入线性结构,而是将一种线强加于另一种线之上……将生命原本流动的路径,转化为限制生命的边界,并最终将这些被边界压制的个体纳入一个垂直而统一的结构体之中。”
此次展览中作品的题目,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王茜瑶艺术中所可视化的循环、变化与共存之动态,如何与具体日常经验相连接的重要线索。例如,《家门前的树》(The Tree in Front of My Home, 2025)借由艺术家通过日复一日与树的相遇,引发对自然时间的思索;《海浪 No.1》(The Wave No.1, 2024)灵感来自去年夏天她造访欧洲海域、所切身感受到的与自然及宇宙的深层连结;而《在漂流岛的一天》(A Day on the Drifting Island, 2025)则呼应了她在瑞士所看到的浮动岛屿,引发对万物流动性的想象。但正如作品《你听见瀑布了吗?No.6》(Do you hear the waterfall? No.6, 2023)这一标题所提问的那样——即便久远以来瀑布声始终回荡,我们是否真正听见了水流坠落的力量?——王茜瑶并不希望这些日常经验与思索仅停留于个人领域,而是邀请观者一同去分享、共感这些体验。
“无为”思想所指,是通过不刻意为之而抵达最自然状态的路径。这一理念不仅在战后韩国文学中备受关注,也在探索抽象艺术身份的过程中,成为当代艺术家与评论家频繁讨论的议题。在这一语境下,“无为性”被延展出多个面向——从修行般的重复、去物质化的实践,到强调艺术家“缺席”的创作观。与此同时,道家思想也以一种能够与“西方现代性思想”相抗衡的“东亚自然观”,为韩国美术界提供了重要的地域文化归属感,并推动韩国抽象艺术确立其独特的身份。
如今,在韩国呈现的王茜瑶绘画,唤起了人们对以道家自然观为基础展开的近现代艺术实验,乃至更久远的美学实践的回忆。然而与此同时,艺术家笔下的世界—— 一个没有开始与终点、没有中心与边缘、没有填满或留白之分、无固定秩序的共存状态——也在当下此地,等待着在我们的日常深处被真实感受与体认。
展出作品
![]() 王茜瑶 海浪 No.1 布面油画笔, 木炭 170 x 280 cm 2024 | ![]() 王茜瑶 在漂流岛的一天 No.1 布面油画笔, 木炭 250 x 450 cm 2025 | ![]() 王茜瑶 你听见瀑布了吗?No.6 布面油画笔, 木炭 135 x 125 cm 2023 |
---|---|---|
![]() 王茜瑶 在漂流岛的一天 No.2 布面油画笔, 木炭 80 x 60 cm 2025 | ![]() 王茜瑶 在漂流岛的一天 No.3 布面油画笔, 木炭 80 x 60 cm 2025 | ![]() 王茜瑶 你听见瀑布了吗?No.6 布面油画笔, 木炭 135 x 125 cm 2023 |
艺术家

王茜瑶
1992年出生于中国重庆
现居住并工作于德国柏林
王茜瑶于201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18年完成德国汉堡美术学院的第二个本科学位。2019年,她获得纽约州立大学帕切斯分校艺术硕士学位(MFA),2022年再次取得汉堡美术学院艺术硕士学位。王茜瑶的抽象绘画可被视作是“运动在画布上的捕捉”,表达出无边界的张力与不羁的生命能量。她的创作媒介丰富细腻,常使用丙烯、粉笔、石墨与油画棒等多种材料。她将不同材料视作具有个性的“人”,并在作品中以彼此协调、互为支撑的方式加以融合。这种融合赋予作品丰富的层次与表现力,也邀请观众在其图像语言中开启个人的想象旅程。借由自身经验去感知、连接与解读。她的作品如同一场视觉旅程,牵引观者进入图像的深处。
与传统欧洲抽象艺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茜瑶的线条中充满了积极的能量。她在中国艺术传统中坦然接纳西方艺术所早已封存于“苦味”之中的“美”与“生命的喜悦(joie de vivre)”。她的绘画如半意识状态中的精微舞蹈,唤起观者内心的愉悦,犹如春日里被自然触动的瞬间。
个展包括:《落日前》(2024,唐人当代艺术中心,曼谷);《触碰无形》(2024,松美术馆,北京);《你听见瀑布了吗?》(2024,佩罗汀画廊,纽约);《空中》(2023,Frieze London,Massimo de Carlo,伦敦);《仰卧——遥不可及》(2023,佩罗汀画廊,首尔);巴塞尔艺术展(2023,佩罗汀画廊,瑞士巴塞尔);《野生花园》(2023,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唐人当代艺术中心,北京);《前往蓬莱岛的途中》(2023,柯尼希画廊,柏林);《无尽的梦》(2022,Arndt Collection,墨尔本,Cape Schanck);《水晶月宫》(2022,佩罗汀画廊,巴黎);《空中城堡》(2021,Geber Stauffer Fine Arts,苏黎世);《花树下的飞舞之舞》(2021,千高原艺术空间,成都)等。
群展包括:巴黎巴塞尔艺术展(2024,法国);《无界之梦:中国匠艺与当代艺术》(2024,K11艺术基金会,香港);《阿恩特收藏展: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2024,谢珀顿艺术博物馆,澳大利亚);《绘画的提问》(2024,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翻译:非洲-亚洲的诗学》(2024,The Institutum,新加坡);《共生交响:中国与东南亚艺术邀请展》(2024,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科隆艺术博览会(2023,柯尼希画廊,德国);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展(2023,美国);《未知/时间/物件》(2023,“孤岛上的人”特别项目,坪山美术馆,深圳);《阿恩特收藏展: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2023,谢珀顿艺术博物馆,澳大利亚);《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展》(2023,重庆);香港巴塞尔艺术展(2023,香港);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2023,台北南港展览馆,台湾)等。
策展人

朴秀英
林秀英(Sooyoung Leam) 是一位活跃于首尔的艺术史学者与策展人。她长期从事东亚现代与当代艺术的研究与策展实践,尤其关注跨国展览实践以及“亚洲主体性”的形成。目前,她担任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MMCA Korea)与阿姆斯特丹市立美术馆(Stedelijk Museum of Art)的编辑研究员,并在首尔大学等高校任教。她近期的策展项目包括入围首尔艺术奖的展览《行走韩国:割裂的片段》(首尔,2024–25)、第14届光州双年展(2023),以及《螺旋、循环、变异》(上海,2023)。她本科毕业于剑桥大学艺术史系,随后在伦敦考陶尔德艺术学院(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