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冷广敏:光,总在表面停留

 

 

策展人:陆向怡​

10.13 - 11.28, 2023

​香港中环空间

Press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荣幸地宣布,在亚洲区域内代理80后艺术家冷广敏,并于2023年10月13日在香港H Queen’s空间,呈现冷广敏个展《光,总在表面停留》。本次展览是冷广敏与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合作的首次个展,将展出艺术家最新创作的近二十件绘画作品。

从冷广敏2013年的第一个展览《看见表象》开始,他所要传达的一个概念就是:表象就是全部。不需要去挖掘内涵,内涵是虚无不确定的,表象从来都在那里,无比清晰,所有的研究经过一个阶段之后总要回归到这个最客观的原点重新出发。冷广敏有意识的把这个表象具体化,不断地赋予它某些特征,比如「物质」「坚硬」「易碎」「没有生机和情绪」,慢慢地就形成一个「壳」的概念。作品此刻不再像是平面的墙壁,而是可以延展为任意的物像。艺术家把物像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合在一起,就是他现在的基本工作。由于「壳」的属性,它所营造出来的往往是一种异化的景观,这种景观是这样的:「华丽而空洞」「消逝而没有情绪」「破碎且安静」。这代表了艺术家所理解的一种世界。

 

冷广敏2023年初的个展《壳,仅如蝉翼一般》,正式提出「壳」这个概念,并且对其性状加以说明。这次展览《光,只在表面停留》,提示了画面中的一种空间结构状态:光穿过「壳」之间的空隙,就流逝了,而壳上的光停留了下来,我们才窥得全貌。这些「壳」之间的缝隙,让人想到那句「疏可跑马,密不透风」,正是艺术家所希望的这种反差极强的节奏感,可以存在于其画面之中。这些壳以不同的形态组合在一起,或汇聚而成,或分崩离析,这中间有个过程感,这个过程感和图像构建的逻辑捆绑。不同的逻辑延伸出不同系列的作品,时而冷静克制,时而激烈震荡。例如「冰淇淋」就比较克制,「鸟」就比较激烈。

 

不难看出,冷广敏近几年创作方式迭代出不小的变化。在2017左右,艺术家试着在画面中不断做减法,随之而来的是他不断地自我怀疑:当物在画面中抽像到一定程度,语言的空间是否被压缩到限制了材料和图像的可能性。于是,2020年成为其转变的节点。冷广敏开始在画面中尝试加法,投喂出新的语言变化,释放了更多语言的偶然性和材料的表现。在冷广敏新的作品中,画面愈为丰饶,其对以往工具的运用,有了更熟练的把握,线条的间隙切割出像素物质化的马赛克鳞片,图像的编织逻辑如制图学的经纬线,网罗出其极具个人特质的新语言。

「阶级性」在冷广敏的脉络里定义为建构图像的一条线索:一个图像有不同的层次的变化,比如大小、缓急、冷暖,都可以找到变化的节奏,他们没有孰轻孰重,就好像生命的平等。但事实上,不同的物种之间可能是存在等级差异的,而同一物种、同一族群也会有这种差异。艺术家将这些差别和图像因素中的「大小、缓急、冷暖」这类节奏感与这种等级划分编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画面,透过物的天然秩序和图像本身,来指引建构画面。

尽管冷广敏的创作总是从「表面」出发,但他对材料工具的深入研究和制作劳作,让其创作的表面变得崎岖。画面是化约的现实,剥落的画面,使现实世界变得碎片化,但物却自在,一株花、两片叶、一堆贝壳,它们空旷又充满力量,呈现出一种和谐的否定性。原物的陌异感,与观者形成一层感知的薄膜。正如展览主题,光线穿过褶皱,穿过画面的间隙,落于物的表面,停留于我们的目光之中。

Works
Artist
艺术家
Leng Guangmin Portrait.png

冷广敏

1986年出生于中国山东省青州

冷广敏,1986年出生于山东青州。作为80后绘画艺术家中的佼佼者,冷广敏早在天津美院油画系学习的时期就已然极为自觉的摸索出打破传统油画创作范式的个人化路径。与用颜料堆积的笔触相对,冷广敏以切割的动作在画面中打开全新的物理空间。切割既是他的创作手段,也是他对于艺术的态度,锋利、果决、不容置喙。冷广敏以相对恒定的绘画技法来不断解剖物质或图像,它们或许会由一定的线索牵引,却不曾存在某种可被精准概括的主题。冷广敏绘画最具魅力之处在于画面之中无处不在的由于对峙而形成的张力,是色彩上的对撞与互补,是材质上的平整与刮痕,是质感上的硬边与渐变,是结构上的负形与正形。冷广敏正是在以此提炼某种纷繁物象之下的内在秩序,一种极其抽象的唯有借物象以显形的不断流变中的状态。冷广敏的重要个展包括:2023「壳,仅如蝉翼一般」(MAHO KUBOTA GALLERY,东京,日本);2019西岸博览会个人项目(上海,中国);2018「涟漪」(MAHO KUBOTA GALLERY,东京,日本);2017    「完美破坏」(蜂巢(北京)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14「冷广敏」(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13「看见表象」(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等。

Inqui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