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群展:如果你能看见

策展人:陆向怡、韩雅俐

艺术家:薄司晗、陈琴、冯珏嘉、单禹瀚、苏航、孙宇、朱逸舟

10.7 - 11.18, 2023

北京总部空间

Press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荣幸宣布,将于2023年10月7日至11月18日在北京总部空间呈现中国青年艺术家群展“如果你能看见”,展览由陆向怡、韩雅俐策划,将展出薄司晗、陈琴、冯珏嘉、单禹瀚、苏航、孙宇以及朱逸舟七位艺术家的近二十件最新绘画作品。

 

 

如果你能看,就要看见,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

——《箴言书》

 

 

初见这句话是在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José Saramago)的著作《失明症漫记》的扉页上,转引自《箴言书》,并以此借旧约之口警示世人,告诫人类不要把盲目当理智、不要把肤浅当作真实、不要被浮华的表象所迷惑,不要成为“能看却看不见的盲人”。萨拉马戈在他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中,都在传递“看”的意义,以及看见之后为向善付出的努力。其中看似简单的一个“看”(See)字,作为视知觉的开端,逐步进入到观察、观看、注视、凝视等不同层级,它们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对生命的体验。看作为知觉体系的一部分,包含了观看者、被看对象、观看行动、观看行动发生的时空场域,以及观看后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这里的“看见”作为“看”的结果,是观看者目光抵达被看对象的过程,是观看者与被看对象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这样具有启示性的言语中,回归到“看”本身,它注定是观看者本人(而不是他者)的观察,从绝对意义上讲,每一个观看者都是独具个性的,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图式与知识背景,而“看见”所反映的是其个体独特的体验世界。从“看”(See)到“看见”(Look),正是知觉世界中的“知觉符号”的被“立义”过程。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看”就成为了“画作”与“意义”之间桥梁的起点,以艺术家个人体验为先导的共同发生过程也就清晰了。绘画是知觉艺术,体现了艺术家自身与世界之间的原初知觉联系。由此为前提,我们共同进入到七位艺术家的自我体验场域,他们以“看见”为体验的切入点,通过内在的沉淀思考转化成一种可描述的、能再现的物,即绘画作品,其中既有对自我心理的整体经验、也有对所属时代的集体感知。正如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所说:“画家必须同意让事物从他的身子里走过去,灵魂则要从眼睛里走出来,到那些事物上面去游荡,因为它要在那上面不断印证它的超人视力。”

 

朱逸舟的绘画都带有一种静穆而永恒的神秘感,灰色的调子衬托出寂寥的氛围。恬淡的情绪从画面人物的表情中流露出来,那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当视线沉浸在迷蒙的背景中时,线性的叙事被平静的笔触所覆盖,并将平凡与奇异并置,把观看推向了一种陌生的经验。冯珏嘉绘画中的主人公被赋予了一种永恒的雕塑感,松弛的人物状态显得漫无目的且无所事事。艺术家似乎在刻意营造一种模糊的叙事性,让日常脱离日常。显然,她们的绘画重心不在于绘画的叙事性,而是通过“仔细观察”回应着对当下时空性、物质性和个体经验的思考。

 

同为女性艺术家,陈琴的作品呈现出更多对女性力量与女性自我意识的探究。她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健康的肤色以及充满力量感的肌肉,更加具有生命的活性。作品中出现的女性形象作为一种符号是充满隐喻的,她们承载着了艺术家的个人意识,有着性别的先验性。正如社会学家约翰·奥尼尔(John O'Neill)所说,他们以自己的身体来思考自然和社会,同样也通过社会来思考自己的身体。

 

非具象的人物创作带着艺术家对“身体”的感知,孙宇以此作为出发点,充斥着果敢而强烈的语言——是身体性的,也是社会性的;是私隐的,也是袒露的。他通过一种收集日常的方式去反日常,其中叠加出现的人物形象、密集的轮廓、扭曲的身体、沉重的色调都在揭露隐藏在意识之下的原始本能。同时人物姿势在精心编排之后与空间产生似有似无的联系,而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处理蕴含了机体与环境之间的行为结构,从而生成有意味的象征形式。

 

苏航的创作同样包含了对具象绘画的探索,他从对日常事物的观察出发,并通过变形、夸张的处理方式,营造出一种氛围感——画中的物像似乎陷入到某种沉思的状态——就仿佛是艺术家个人所呈现的精神感知力。对他而言,画画是理解和把握自我感性最直接的方式,带着包法利夫人约会式的快感和冲动,洋溢着对生命的本真激情。

 

与以上五位艺术家不同,薄司晗与单禹翰的绘画更具表现及抽象意味。薄司晗的创作是对日常事物的引申,是自我知觉体验的变体,在她看来,现实是清醒的梦境,记忆是瞬间的永恒。她关注于人类与感性世界之间的差异性,敏锐地发掘存在于周身的未分化的物质的无限可能。她通过综合绘画的方式,使物质性分散于作品之中,使作品呈现出的实存经验(existential experience)更加真实。

 

单禹瀚作品中的运动感是他所追寻的底层逻辑,画面中流淌的油彩,犀利的刮痕,模糊的边缘线都营造出一种运动感。狂野的痕迹拉开了物象之间复杂的空间关系,当观众的视线沉浸其中时,一切仿佛被拉入混沌的记忆,游走于早已错位的过去、当下与未来,呈现出时间之失的循环与纠缠。这种潜藏着的对记忆的反思,是其艺术创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打破了梦与现实、现在与过去之间守卫森严的边界,开启了反思生命奥秘的可能性。

 

从此次展览展出的七位青年艺术家的近20件作品中,我们可以充分地看到一代人对现实世界的真实体验与反应,他们用画笔描绘出他们看且看见的现实。只有这样饱含对世界的知觉与体验,才能真正地认识自我,才能通过进一步的内省式关照,看到世界最本真、最原初的状态。生活世界不是反思的对象,而是开放的环境,就如梅洛-庞蒂所说:“我不容置疑地与世界建立联系,但我不拥有世界,世界是取之不尽的。”

文/韩雅俐

下载媒体资料

Works
Artist
艺术家
Bo Sihan.jpeg

薄司晗

 

 

薄司晗,1995年生于黑龙江,现工作居住于北京。2018年至2021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研究生学位,师从王玉平导师。2014年至2018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

2000年左右跟随父母来到北京求学,从小喜爱绘画,从未间断地进行绘画学习。后考上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正式开始系统绘画训练,后保送中央美术学院,进行了多方面的综合学习。应届考上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王玉平导师硕士“绘画的平民性”方向。涉猎广范, 艺术创作从架上绘画到综合材料都有所涉及。作品多次被学校和个人收藏。在校期间多次获得优秀作业、奖学金等奖项。作品多次参加各类群展。

Chen Qin.jpeg

陈琴

 

 

陈琴,1990年出生于福建,201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公共雕塑专业,并获公共学院毕业金奖,同年创立十今艺术工作室,进行商业装置与雕塑的设计与落地。目前工作与生活于杭州,浙江省雕塑协会会员。2022年因为育儿的缘故开始以架上油画为主要创作媒介。目前创作的人物系列,缘于生育对自身空间和时间的禁锢后,自洽后的产物,在自己和自己的陪伴里发现生命里物与事的美好。如果说人物系列是和女儿的和解的话,那缝纫静物系列基本就是和母亲的对话了,在为女儿缝制衣物的过程中不断想起儿时同样发生在母亲身上的场景,好的,不好的,就像布料上温暖美丽的纹样和缝纫工具上冰冷的触感,都可以成为画面的一部分。

Feng Juejia.jpeg

冯珏嘉

 

 

冯珏嘉,1997年生于云南,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冯珏嘉的绘画来源于切身体会的生活,围绕着周遭的场景和周遭的人,通过光影制造出定格的画面,试图赋予日常生活中的人或景物一种永恒的雕塑感,让画面变得清晰,让叙述变得模糊,让日常脱离日常。从小受到父母从事雕塑工作的影响, 从小拾笔,对雕塑的形体造型体积感颇为敏感,具象绘画能够让其更加隐晦的表达感受,探索画面中平静表象下暗流涌动的情绪和力量,在最熟悉不过的寻常场景中寻找一丝丝微妙的荒诞,有些题材出自于看过的书,一些哲学的隐喻,将能够引起共鸣的部分结合到日常生活中。最近展览包括:“向墙壁发问——国际青年艺术家邀请展”(颂艺术中心,北京,2023);“一片盛大的记忆”(久事美术馆,上海,2022);新锐艺术市集(hi艺术空间,北京,2022);中央美术学院本科生毕业展(中央美术学院,北京,2020);“油敢”(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本科在校生联展,2018)等。

Shan Yuhan.jpeg

单禹瀚

 

 

单禹瀚,1998年生于黑龙江。202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获学士学位。202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获硕士研究生学位。对于单禹瀚而言,画面中的运动是他所追寻的底层逻辑,首先在浅层的含义中他的画面不论是景物还是画面中具体的物象始终保留一种运动或者是物质的流动状态。其次在画面的表达上他试图带给观众一种运动的关系,及时间与空间的运动,画面所描绘的并非当下的时刻而是一种运动之中关系,或者说在创作的过程中不同物象以及不同时间的他都在创作过程中有所参与,而非静止在当下。艺术家在创作时试图思考并表达更深层次的对于所见世界的思考。即如何通过创作语言与内容的组织来表达事物内在的本质。他是一名优秀的改造者,将现实世界带给他的一切感受都可以进行艺术家手段的重塑,并将其带入一种艺术的语境和表达当中。

他的展览包括:个展“疫情日记:单禹瀚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二楼展厅,北京;上海西岸教博会,上海,2021;“卢隐集”,仚东堂,郑州,2022;“远征阿尔戈”,仚东堂,郑州,2023;“画内:观念之外”,赛麟空间,上海,2023;“蔚然生长:研究生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23;央美“潮”·蔚然生长,信尚美术馆,济南,2023;“是否抵达”,TongGalleryProjects,北京,2023等。

Su Hang.jpeg

苏航

 

 

苏航,1996年生于长沙,现工作生活于北京。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同年保送研究生,师从刘商英,研究方向为当代绘画观念与表达研究,于2022年硕士毕业。

苏航的绘画以自我的肉身经验为创作起点,探索个人化的情感表达与感知线索,尝试将自身的异质化实践线索来回应艺术谱系脉络与社会演变。在中国语境下,主要围绕艺术与政治的关系通过绘画展开回应与探讨。同时,希望根据不同的具体的个人问题意识,展开不同绘画方法与之匹配的去实践,而不刻意追求某一种恒定的风格,可识别的个人符号。

他的个展包括:“梦游人”苏航个展(cassoulet,香港,2023)。曾参加群展:“崭新的”(Inner flow gallery,北京,2023);小红书青年发光艺术展(上海世博创意秀场,上海,2023);“招牌动作The Signature Move”(一条艺术空间,上海,2023);“星辰与河流”青年艺术家项目 (上海冉起当代艺术博览会空间,上海,2023);“我们这一代——90后的艺术”(山西省当代艺术馆,山西,2023);“搞砸春天”(檀谷·慢闪美术馆,北京,2023);“小孔成像”(南视觉美术馆,南京,2023);“图像的影子——当代绘画的媒介、体制与空间”(谢子龙影像艺术馆,长沙,2023);“初次见面,后会有期”(798悦美术馆,北京,2022);“锐气来袭”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创作精品展(遇见博物馆,上海,2022);“On Boarding 艺术新星首飞毕业展”(Tx淮海年轻力中心BIP.GALLERY,上海,2022);“学院力量”(金宝汇共享艺术空间,北京,2021);“interyouth国际青年艺术展”(中国美术学院,杭州,2016)。

Sun Yu.jpeg

孙宇

 

 

孙宇,1982年生于吉林,200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孙宇在长期的学院训练中磨练出独特的创作方式,使他能够与空白的画布互动。他从不在创作初期设定画面应该是什么,而是先在画布上随意涂抹,直到模糊的形态出现。这种方式触发了他某些特定情绪和记忆的细节,并将其具象化。因此,他的创作并不以绘画性为出发点,而是先形成结构,并让内容在过程中自然生长。当他为叙事创造一个新的基础,超越原有的框架时,“画布”的含义不再仅仅是绘画元素本身。它成为了一个容器,使那些潜藏在冰山底层、内心最根源的想法有机会自由表达出来。孙宇寻求在偶然中找到必然的结果。

孙宇参加的展览包括:“梦之飞鸟”(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中国,2023)“黑暗料理”(hiart space,北京,中国,2023);“烟士披里纯”(林大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22);“故事新编”(HUA艺术空间,北京,中国,2021)和“勿回首...”(巴黎-北京画廊,布鲁塞尔,比利时,2014)等。

Zhu Yizhou.jpeg

朱逸舟

 

 

朱逸舟,1989年生于江苏无锡。2013-2016年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纯艺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2018-2020年在东京艺术大学油画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朱逸舟的艺术生涯伴随着令千禧一代共鸣的抉择与成长,她逐渐从外界认知的东西方文化价值判断集体取向中,内省自身的心灵需求,终而找寻到纯粹喜爱的生活状态。朱逸舟在创作时心无旁骛、有些不谙世事,却恰好造就了饱满充盈的状态。她的作品逐渐脱离某一瞬时的空间与情绪,落脚在东方的神意与哲学,并在绘画之上承载个人的感性的体悟。作品中的风景、静物、人物剥落掉某一特定图案所附带的时态与时代,反复修改与完善的画面,叠加略带小毛躁的笔触,呈现东洋式的寂寥氛围。

策展人
Fiona Lu.jpg

陆向怡

 

陆向怡,1992年出生,策展人,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览部总监。策展工作围绕艺术家群体代际研究、艺术行业机制研究、虚拟艺术等方向,尤其关注于新兴艺术现象的研究与策划;致力于挖掘和推动年轻一代艺术力量。策划的展览包括:“层叠之肤”国际年轻艺术家群展(2023)、“数字原始主义”高航个展(2023)、“氵”吴晶玉个展(2022)、“一片盛大的记忆”久事美术馆(2022)、“工具已验证”皆藤斋个展(2022)、“后我世代:如何书写年轻艺术家”(2022)、“武艺个展:心源日记”(2022)、“朱金石个展:意外美学”(2022)、“岳敏君个展:拈花一笑”(2022)、“间有闲时多云到阴”草场地春季艺术季(2022)、“记忆、戏谑与意识流”(2022)、“全球之歌”(2022)、“低烧的绘画”(2021)、“控制”李尓鹏个展(2021)、“今天的天实在是太蓝了”郭宇恒个展(2020)等,曾入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青策计划”(2018)。

Han Yali.jpg

韩雅俐

 

韩雅俐,1991年出生,策展人、艺术评论者,现任职于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展览部。2017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主要从事艺术展览策划及当代艺术家个案研究。发表当代艺术实践评论文章包括:《被误解的禅与被解救的灵——艺术与战争》(2022年 刊载于《艺术市场》)、《潮流艺术能否成为主声浪》(2021年 刊载于《艺术市场》)、《疫情危局,艺术机构如何软着陆》(2020年 刊载于《艺品》)、《当代水墨40年的新探索》(2019年 刊载于《艺术商业》)、《“启航”以艺术的名义践行青年立场》(2018年 刊载于《北方美术》、《“重启的虚拟”展览打造混合空间》(2016年 刊载于《北方美术》)等。策划的展览包括:分形之维:由金个展(2023)、她者变奏曲(2022)、孤独之上:任俊峰个展(2021)、格木致知:肖立个展(2021)、云自在书:张强个展(2021)等。

Inqui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