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往往被视为一种需要保持距离的观赏对象。从文艺复兴时期宫殿的宏伟厅堂,到现代画廊的白盒子空间,展览空间的历史始终强调观者一眼尽览整体构图的能力。这种远观方式推崇比例、对称与形式的整体统一,将艺术塑造为可被瞬间把握的图像。然而本次展览提出了另一种观看之道——它始于贴近而非疏离,邀请观众向前一步,驻留于咫尺之间,让隐密世界徐徐展现,宛若耳畔低语。
在这样的近距离中,原本单一的图像显露出更为错综复杂的层次。纤细的笔触渐渐清晰,细微的浮雕在表面浮现,颜料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晕染或凝聚,织物经纬与纸张纤维将色彩吸入肌理,犹如根须将水分吸入土壤。这些特质从不曾在远处高声宣告自身,它们需要一种亲密的姿态,一份愿意驻足作品直至发现初看未见之物的耐心。在此临近之境,艺术作品不仅是图像,而是一个微观世界,一个承载着自身微小尺度与存在意义的宇宙。
此次汇集的绘画、素描、纺织品与装置作品,正期待着这样的相遇。贴近它们不仅是为了发现细节,更是为了感知作品中蕴含的时间与呼吸。艺术家的笔触在近距离观看中被激活,即使最细微的笔触亦焕发生机,色调与质地的细微变化能产生出乎意料的共鸣,仿佛画面仍在流动。这些时刻提醒着我们:艺术从未静止。它持续存活于观者与作品表面的相遇之中,存续于那些原本易被忽视的细节获得的静谧认知中。
展览标题"咫尺之亲"正是为此种体验命名。此处所述的亲密感无关尺寸或材质,它通过专注的观看行为显现——在足够贴近的距离中,观者能感知到最微小的痕迹如何开启思想与情感的空间。艺术史常偏爱纪念碑式的作品,颂扬以规模与宏伟取胜的力量。但本次展览揭示:意义亦可栖居于精微、细小与近乎无法察觉之处。站立靠近,即是进入这些隐密私域——细微的质地扩展为体验的场域,重塑着艺术品与观者之间的关系。
在近距离中所发现的一切,最终改变了距离的意义。展览并非否认全局视野的价值,但它揭示:最深刻的相遇往往发生于选择跨越距离阈值、步入那片静谧近乎私密的亲密空间之时。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次展览的作品提醒我们:艺术不仅关乎所见之物,更关乎观看之道;每一次注视都可能在方寸之间发现一个完整的世界。
展出作品
![]() 谢加百列只是开花 II 亚克力,手塑陶瓷,欧洲水晶 23 x 13 x 19 cm 2024 | ![]() 谢加百列只是开花 II 布面丙烯,手工模塑粘土,欧洲水晶 91.44 x 121.92 cm 2024 | ![]() 谢加百列和平 亚克力,手工模塑粘土, 欧洲水晶 38 x 16 x 16 cm 2024 |
---|---|---|
![]() 谢加百列和平II 布面丙烯,手工模塑粘土,欧洲水晶 183 x 91 cm 2024 | ![]() 加布⾥埃尔·⾥科系列之二-装饰性预变形 棉纱、蜂蜡、木板 100 x 150 x 6 cm 2025 | ![]() 加布⾥埃尔·⾥科II 系列之 —— 开放的集合(对语言结 构有机统一性的要求) 棉纱、蜂蜡、木板 180 x 190 x 6 cm 2025 |
![]() 倪有鱼布朗库西 布板综合材料 32.5 × 27.5 cm 2020 | ![]() 孙逊被吞噬的回忆 树皮纸上油画、树脂, 木板 30 x 45 cm 2023 | ![]() 孙逊燃烧的只是时间的速度 树皮纸上油画、树脂, 裱于木板上 30 x 45 cm 2023 2023 |
![]() 张恩利红双喜 布面油画 40 x 30 cm 2002 | ![]() 张恩利水斗 布面油画 60 x 80 cm 2006 | ![]() 林芳璐她的粉色隐藏 植物染色棉,棉线,木 85 x 65 cm 2023 |
![]() 林芳璐她的红色身体 植物染色棉,棉线,木 92 x 72 x 10 cm 2023 | ![]() 耿建翌《 泡 》 23 和时间有关之三 4 页、线装本 纸上水彩 25.2 x 32 x 0.6 cm 1999 | ![]() 李山苏美尔徊响1 布上丙烯 40 x 30 x 1.5 cm 2020 |
![]() 李山苏美尔徊响3 布上丙烯 46 x 61 x 1.5 cm 2020 | ![]() 丁乙十示 92 -B5 纸上综合材料 36 x 48 cm 1992 | ![]() 吉格·克鲁兹圣渍 布面油画 78 × 63 cm 2022 |
![]() 赵 赵迟钝者 布面油画 37 × 25 cm 2019 | ![]() 赵 赵笑傲的女孩 布面油画 60 x 50 cm 2019 | ![]() 陈彧君502 房间 No.171225 布面丙烯、老木板 65 × 65 cm 2017 |
![]() 毛旭辉圭山· 玉米秆儿垛和烤烟房 布面油画 60 × 80 cm 2010 | ![]() 迈克尔·查莱赫斯基蓝色椅子 改装椅子及酚醛胶夹板 74 x 48 cm 2014 | ![]() 迈克尔·查莱赫斯基结 改装路障及酚醛胶夹板 69 x 137 cm 2018 |
![]() 冷广敏分割黄金(金椅) 布面综合材料 35 × 25 cm 2023 | ![]() 伊斯·珠玛隆一朵变化的云 1 布面油画 101.6 × 122cm 2025 | ![]() 伊斯·珠玛隆一朵变化的云 2 布面油画 101.6 × 122cm 2025 |
![]() 伊斯·珠玛隆一朵变化的云 3 布面油画 120 × 100cm 2025 | ![]() 伊斯·珠玛隆一朵变化的云 4 布面油画 101.6 × 122cm 2025 |
艺术家

谢加百列
b. 1998, 马来西亚
谢加百列是一位年轻的艺术家,主要在马来西亚和东南亚地区工作。他于2021年毕业于吉隆坡的马来西亚艺术学院。他的作品得到了艺术界的认可,包括入选“40岁以下40人”(Prestige马来西亚,2024年)和2023年的Z榜单(Lifestyle Asia, 2023年)。
谢加百列的个展包括《CLICK Experience COLLAPSE in 3D》(2024,Harta Space, KolmeGlu策展)。他曾多次参加东南亚地区的群展,包括“揭幕东南亚:多元和谐”(2025年,张秀珍美术,香港)、“微宇宙:超越距离的亲密”(2025年,当代唐人艺术)、“雅加达艺术时刻2025”(印尼G13画廊)、“1000微小艺术品2025”(槟城欣巴士站)。

加布⾥埃尔·⾥科
b. 1980, 墨西哥贾洛斯科
加布里埃尔·理科将自己描述为“具有启发式方法论的本体论家”。他通过重新加工现成的物品和材料(包括霓虹灯、陶瓷、标本坐骑和树枝)来创作雕塑和装置,通常将自然和反自然的形式结合起来。他的作品探讨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强调不对称、文化反思和政治批判。Rico在瓜达拉哈拉的ITESO学习建筑(2004年),并获得了克劳斯王子基金(2011年)等机构的奖励和资助。
他的作品曾在南京北丘当代艺术博物馆(2022年)、丹佛黑立方(2022年)、圣地亚哥当代艺术研究所(2021年)、纽约、巴黎和墨西哥城的贝浩登画廊(2020-2021年)、阿斯彭艺术博物馆(2019年)、达拉斯发电站(2017年)和丹麦夏洛滕堡艺术博物馆(2016年)等全球场馆展出。Rico的作品也被列入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他的作品被丹佛市议会、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艺术博物馆、纳什雕塑中心、亚特兰大高等艺术博物馆、北卡罗来纳艺术博物馆、prez艺术博物馆、当代艺术研究所、文化博物馆(德国)、京畿道创作中心(韩国)、Zapopan艺术博物馆(墨西哥)、Plataforma de Arte Contemporáneo(墨西哥)、韩国陶瓷基金会(KOCEF)等主要公共和机构收藏。

倪有鱼
b. 1984, 中国
倪有鱼是一位当代艺术家,他的实践在中国和国际上广泛展出。他的个展包括《北斗-倪友玉》(2016年,当代美术馆,柏林,德国)、《水滴穿透石头》(2015年,台北当代美术馆,台湾)、《隐藏的力量》(2015年,阿拉里奥画廊,上海,中国)、《一寸光阴》(2014年,南京艺术大学美术馆,南京,中国)、《简史》(2012年,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他还在香港和北京举办过个人项目,包括《形影不离》(2013年,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和《泡泡》(2013年,9平方米博物馆项目空间,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
倪有鱼曾多次参加亚洲、欧洲、澳大利亚和美国的群展。著名展览包括第五届新加坡双年展:《镜像地图集》(2016年,新加坡美术馆)、《中国耳语》(2016年,瑞士伯尔尼美术馆)、《水墨混音:当代艺术》
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2015 - 2016,澳大利亚)、中国挪用艺术(2015,艺术发电站,上海)、Out of the Line - New Art from the Line (2014, RHlContemporary Art,纽约,美国)、Ctrl+ N-Nonlinear Practice(2012,第九届光州双年展,韩国)。他的作品被公认为参与当代中国艺术话语,同时保持全球影响力。

孙逊
b. 1980, 中国辽宁
孙逊先生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和动画师,以其在版画、动画和电影方面的实验方法而闻名。200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高中,200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杭州版画系。2006年,他在杭州创立了Pi动画工作室,并于2009年将工作室迁至北京。他的作品经常结合传统和数字技术来探索记忆、历史和社会叙事。
孙逊曾多次获奖,包括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荣誉作品奖(2023年)、亚洲协会未来艺术奖(2018年)、CCAA中国当代艺术最佳青年艺术家奖(2010年)。他的个展包括《神奇的星图》(2025年,广东时代博物馆)、《消失的马戏团》(2024年,坦克上海)、《赤文之泪》(2023年,阿肯色美术馆)。他参加了全球主要的群展,他的动画作品曾在奥伯豪森、安纳西、德国等国际电影节上展出。孙逊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的著名收藏中展出,包括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M+(香港)、温哥华美术馆、德意志银行收藏(德国)和白兔收藏(澳大利亚悉尼)。

张恩利
b. 1965, 中国吉林
张恩利是中国当代艺术家,以其独特的绘画方式而闻名,他经常探索日常物品和城市生活的诗意和沉思方面。1989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美术系。他的个展包括《张恩利:表情与张恩利:肖像》(2023)、《移动的房间:张恩利在艺术发电站》(2020)、《鸟笼:临时住所:张恩利在博盖塞画廊》(2019)。他的作品曾在HAUSER & WIRTH(瑞士、美国、英国)、Borghese Gallery(意大利)、ICA(英国)以及上海、台北和纽约的博物馆展出。
张恩利曾多次参加大型群展和双年展,包括横滨三年展(2014年)和高知木兹瑞斯双年展(2012年),以及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2016年)、上海当代美术馆和上海UCCA Edge的展览。他的作品被世界各地著名的公共收藏,包括上海西岸博物馆;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博尔盖塞画廊,罗马;香港K11艺术基金会;M+博物馆,香港;龙美术馆,上海;Rubell Family Collection,迈阿密;泰特收藏馆,伦敦;蓬皮杜中心,巴黎;上海美术馆。

林芳璐
b. 1989, 中国辽宁
林芳璐1989年出生于中国辽宁省,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2016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在本科期间,她还作为交换生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和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设计大学留学,这些经历拓宽了她的艺术视野和跨文化参与。
她曾举办过著名的个展,包括《变化的线》(2022年,Art+ Gallery,上海)、《她的身体》(2023年,Art+ Shanghai Gallery/Suhe Haus,上海)和《装订和编织的力量》(2023年,三阁山锦岩美术馆,首尔)。她的作品曾在大型国际群展中展出,如:LOEWE基金会工艺奖(2021年,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Material Tales(2021年,伦敦设计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NGV三年展(2023年,墨尔本)和威尼斯设计双年展(2023年)。2021年,她被授予LOEWE基金会工艺奖大奖,她的作品现在被列入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和墨尔本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等著名收藏。

耿建翌
b. 1962, 中国河南
耿建翌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先驱,以绘画、装置和录像艺术的实验和概念方式而闻名。1985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著名个展包括《他是谁?》耿建义回顾展(2022-2023,上海、北京),《无知,1985-2008:耿建义作品展》(2012,上海),《文字之外的阅读》,耿建义纽约个展(2006)。他的作品还包括《贺兰山坊别墅》(2004年,银川)和《炒——一位来自中国的视频策展人的报告》(1997年)。
耿建翌曾参加重要群展,包括《1989年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2017,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威尼斯双年展》(1993、1997、2017)。曾获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奖“年度艺术家”(2017)、中国当代艺术奖“杰出成就奖”(2012)等多个奖项。他的作品被芝加哥艺术学院(美国)、M+博物馆(香港)、泰特收藏馆(英国)、哈默博物馆(美国)、Uli Sigg收藏馆(瑞士)和Marianne browwer & Chris Driessen Fundament基金会(荷兰)等重要机构收藏。

李山
b. 1942, 中国黑龙江
李山是中国著名的当代艺术家,以其大胆、富有表现力的绘画风格和对中国现代艺术的贡献而闻名。1963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著名个展包括《李山:量子跃进》(2025年,深圳海洋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李山:苏美尔回声|巴塞尔艺术展2023》(2023年,瑞士巴塞尔)。
李山还参加了《未来与艺术:人工智能、机器人、城市、生活——人类明天将如何生活》(2019,森美术馆,东京)、《1989年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2017,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等大型群展。他参加了第45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1993年)。他的作品被著名收藏,包括上海星空博物馆;M+博物馆,香港;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以及瑞士的Uli Sigg收藏馆。

丁乙
b. 1962, 中国上海
丁乙是中国当代杰出的艺术家,以其抽象探索和长期存在的《十字架的出现》系列而闻名。1983年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院,1990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2005年至2015年任教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丁毅获得国际认可,包括2001年获得德国艺术基金会奖学金。主要的个展有《丁乙:蜿蜒之路》(2025年,昆明)、《预兆与反思》(2024年,法国普罗旺斯)、《Crux Galaxy》(2023年,深圳)、《流动的无限》(2022年,青岛),以及1994年至2018年在柏林、博洛尼亚、巴黎和上海举办的标志性展览《十字架的出现》系列。
除个展外,丁毅还参加了全球众多重要的群展。最近的亮点包括《敦煌境界》(2024年,上海)、《时间的引力2023》成都双年展(2023年,成都)、《1989年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2017年,纽约,美国)、《永远的抽象》(2016年,北京)、《前卫中国: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2008年,日本)。他的作品曾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的重要展览中展出,反映了他在当代抽象绘画中的影响力,以及他对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的持续贡献。

吉格·克鲁兹
b. 1984, 菲律宾
吉格·克鲁兹一位当代菲律宾艺术家,以其大胆,高度纹理的绘画而闻名,这些绘画将形象与抽象相结合。他毕业于马尼拉远东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他的个展包括《范式陷阱》(2021年)在曼谷当代唐人艺术馆,《在叙事和虚假纪念碑的景观中》(2021年)在马尼拉Artinformal画廊,《走向另一边的画面》(2018年)在纽约阿尔伯茨·本达,以及《减法天堂》(2015年)在新加坡ARNDT。
克鲁兹还参加了许多群展,如:《一种新的身份感》(2022)在香港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坠落》(2021)在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抽象与光学》(2020)在米兰Primo Marella画廊,《WASAK!》(2015),展示了他在国际范围内对当代绘画的积极参与。

赵赵
b. 1982, 中国新疆
赵赵以雕塑、装置和绘画等多学科的创作而闻名,经常通过概念干预来探索社会现象、记忆和人类经验。他于2003年毕业于新疆美术学院,获得博鳌亚洲论坛油画专业学位,此后在国际上开展了丰富的职业生涯,并在重庆龙美术馆(2024年),北京和香港当代艺术(2023-2021年),澳门艺术博物馆(2022年)和纽约钱伯斯美术馆(2015年,2013年)等主要机构举办了个展。赵赵的作品经常使用表演手势和沉浸式装置,引发对当代生活的反思。
他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著名的群展中展出,包括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日内瓦艺术博览会、纽约弗里兹艺术博览会、悉尼双年展和罗马MAXXI博物馆。他还参加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奥兰治县艺术博物馆、平丘克艺术中心等主题展览。赵昭的实践以其对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的批判性参与而得到认可,使他成为当代中国艺术的主要声音之一,在亚洲,欧洲和北美都有强大的影响力。

陈彧君
b. 1976, 中国福建
陈彧君,中国当代艺术家,以绘画和多媒体项目为主要创作方向,探索记忆、城市转型和人类经验。他于199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文学学士学位,此后举办了多次个展,包括北京唐当代艺术展的“陈玉君”(2019),上海汇源空间的“金顶倒影”(2018)和台北亚洲艺术中心的“花木兰河之旅”(2018)。
他的作品曾在悉尼双年展(2014)、威尼斯兵工厂展(2013)、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等全球知名群展中展出,并在上海、北京以及巴黎、柏林、布鲁塞尔等国际场馆多次展出。
他的艺术作品被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悉尼白兔当代中国艺术收藏馆、香港M+美术馆、上海余德耀美术馆、上海龙美术馆、深圳何香宁美术馆等重要博物馆收藏,彰显了他对当代中国绘画和跨地域艺术话语的重要贡献。

毛旭辉
b. 1956, 中国重庆
毛旭辉是中国当代美术界的重要人物,也是西南美术界的重要代表人物。1982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油画专业,2001-2016年任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毛在“西南艺术研究小组”(1985-1989)的成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该小组将云南和四川的年轻艺术家团结在“新具象”绘画的旗帜下。这场运动强调了中国西南地区的活力和文化认同,成为中国前卫的85新浪潮艺术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确立了毛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持久影响。
毛旭辉的作品在全球近200个个展和群展中展出。近期著名个展包括:北京当代唐馆“永恒的历史:毛旭晖1980-2021”(2021)、香港“意志:毛旭晖”(2020)、武汉“深读:毛旭晖纪实展”(2019)。他的作品还参加了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2013年)、釜山双年展(2016年)等大型国际展览,以及众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当代艺术回顾展。

迈克尔·查莱赫斯基
b. 1979, 美国马萨诸塞州
迈克尔·查莱赫斯基是一位生活和工作在纽约纽堡和布鲁克林的美国艺术家。他在Simon 's Rock巴德学院获得艺术学士学位,在智利圣地亚哥的Finis Terrae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Michael Zelehoski在南美呆了六年之后回到美国。泽莱霍斯基的作品涉及三维物体的字面崩塌,他将物质特征重新定义为二维空间。
查莱赫斯基在国内和国际上展出过作品,其作品在世界各地的私人和公共收藏中展出,最著名的是在巴黎蓬皮杜的国家艺术中心,该中心于2015年春天获得了他40英尺高的纪念性作品《开放之家》。近期个展包括:《所有这一切与虚无——迈克尔·泽莱霍斯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中国(2020);“所有这一切,一无所有”,当代唐人艺术,北京,中国(2020);《无题》,迈阿密海滩,佛罗里达州,美国(2018);“分崩离析”,反斜杠,巴黎,法国(2018);“内心空间”,当代唐人,香港(2017);“新秩序”,迈克·韦斯画廊,纽约,美国(2015)。2019年3月,他在纽约时代广场中心安装了一件大型作品《被提》。

冷广敏
b.1986, 中国山东
冷广敏是中国当代艺术家,他的实践是通过细致入微的绘画和雕塑方法来探索人体。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获文学学士(2009)和艺术硕士(2012)学位。他的个展包括《冷光民:人物伤口》(当代唐艺术,北京,2024)、《冷光民:贝壳,像蝉的翅膀》(久保田美术馆,东京,2023)、《贝壳聚集余光》(当代唐艺术,香港,2023)。
他的作品也曾在大型群展中展出,如仪式、创伤和寓言(当代唐人艺术,香港,2025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当代艺术,2025年)和模糊的昨天(当代唐人艺术,新加坡,2024年)。曾获雅昌保利新动力提名展一等奖(2014年)、罗中立奖学金(2012年)、温莎牛顿艺术奖学金特等奖(2009年)等多个奖项。作品被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白兔美术馆等著名美术馆收藏。

伊斯·珠玛隆
b.1996, 菲律宾
伊斯·珠玛隆是一位视觉艺术家,她的绘画探索了自我与观察世界之间的联系。她的作品深入探讨了被忽视的边缘,微妙的挑衅,以及挑战感知和解释的微妙隐喻。她通过丙烯、油画、木炭和粉彩巧妙地操纵形式和意义的微妙变化。伊斯·珠玛隆毕业于菲律宾迪里曼大学美术专业,现居马尼拉。通过她的实践,珠玛隆研究了不同的形式和维度,创造了图像,引发了对所见和所感之间界限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