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群展

蜕变:感知的回声

​新加坡空间

2025.11.1 - 11.29

Press

“蜕变:感知的回声”汇集了以绘画作为感知场域的女性艺术家们,通过画布揭示“蜕变”如何在视觉语言中生成。展览的脉络沿着两条相互交织的线索展开:一条向内转向“肖像”——艺术家们如何以自身的视角塑造并阐释人物的存在;另一条向外延伸至“自然”——强调当身体与环境互动时,感知如何不断演变。

 

“肖像”部分成为蜕变的空间。通过内省的具象表达与对身份的探索,艺术家们在记忆、欲望与心理深层的结构中穿行。她们的作品捕捉存在的多重状态,从敏锐到力量、从孤独到亲密,并重新思考女性主体如何通过绘画对人物形象进行再构与再诠释,从而挑战并超越传统再现的模式。

 

“自然”的线索则成为一种隐喻。在这里,风景、植物与自然的节奏不再只是被动的背景,而是推动变化的主动力量。自然世界被描绘为一种感官与情感的场域,是感知展开的空间,也是身体与环境不断交织的场所。

 

这些创作不仅是个体叙事的延伸,也属于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所称的“文化生产场域”——一个艺术意义、可见性与权力关系持续被协商和重构的动态空间。在这一场域中,艺术家们不仅是参与者,更是重塑者,通过创作生成新的感知方式与理解路径。

 

“蜕变:感知的回声”邀请观众进入一个不断生成的动态结构——一个亲密与开放、主体与风景、自我与世界交汇并在流动中持续演变的空间。

Works

展出作品

李黛伦

李黛伦

我的名字是 纸上铅笔 54 x 39 cm 2024

李黛伦

李黛伦

你脸上的微笑 布面丙烯 146 x 112 cm 2024

带我去你的世界 布面丙烯 112 x 146 cm 2024

李黛伦

李黛伦

你会认出我吗? 纸上铅笔 54 x 39 cm 2024

江上越

江上越

彩虹之舞 布面油画 198 x 152 cm 2024

江上越

江上越

卡夫卡 布面油画 98.5 x 60 cm 2024

江上越

江上越

塞尚 布面油画 137 x 92.5 cm 2024

冯珏嘉

冯珏嘉

匿名群众 布面油画 180 x 140 cm 2025

吴晶玉

吴晶玉

掠影年华 布面油画 155 x 195 cm 2025

吴晶玉

吴晶玉

內在之攀 布面油画 195 x 155 cm 2025

吴晶玉

吴晶玉

今人不安的重力 布面油画 165 x 130 cm 2025

张可儿

张可儿

瞬息的 木板桑皮紙丙烯 112 x 140 cm 2025

刘悠然

刘悠然

戏,池塘01 布面油画丙烯 140 x 110 cm 2025

王素梅

王素梅

土壤的低吟 布面油画 200 x 200 cm 2025

王素梅

王素梅

初夏之雾 布面油画 150 x 150 cm 2025

王素梅

王素梅

晨光的红晕 布面油画 150 x 150 cm 2025

田园园

田园园

游园 木板坦培拉 100 x 150 cm 2025

田园园

田园园

塑性之梦 木板坦培拉 150 x 152 cm 2025

田园园

田园园

舞蹈 木板坦培拉 150 x 128 cm 2025

维贝克·斯林 斯塔德

维贝克·斯林 斯塔德

斯卡格拉克 I 布面油画 120 x 100 cm 2025

维贝克·斯林 斯塔德

维贝克·斯林 斯塔德

艾德 布面油画 120 x 160 cm 2025

维贝克·斯林 斯塔德

维贝克·斯林 斯塔德

银杏花园 布面油画 120 x 80 cm 2025

王濛莎

王濛莎

八美图 02 纸本设色 71 x 49 cm 2025

王濛莎

王濛莎

彼岸花之二 纸本设色 59.5 x 97 cm 2020

王濛莎

王濛莎

昼晨清和 纸本设色 145 x 91 cm 2025

王茜瑶

王茜瑶

蝴蝶做梦化为庄周 No.3 布面油画笔,木炭 190 x 300 cm 2022

王悠

王悠

误入的花园 布面丙烯 180 x 200 cm 2023

王悠

王悠

城堡第二幕 布面油画 250 x 200 cm 2024

Artist
艺术家
jang-koal.avif

张可儿

1989年生于韩国

 张可儿是一位自修绘画的艺术家,从小就对绘画有着深深的热爱。她在祖父母的照顾下长大,经常陪同祖父母一起参观佛教寺庙。在那里,她逐渐熟悉覆盖在寺庙内外部引人注目的传统艺术,这引发了她对其色彩描绘和神秘气氛的迷恋。

 

 这些早期印象应用在她今天的艺术实践中。目前,这位现居首尔的艺术家开始探索更加现代的主题和韩纸(一种韩国传统工艺的纸材)的使用方法。利用现代材料和技术,她用鲜艳的纯色部分与复杂的图案形成对比,构建出优雅的图像,其中女性形象沉浸在一个充满猫、花和自然的想象的平行世界中。透过个人生活一些正面的记忆,张可儿使看似平凡和平静的场景变得生动,同时也触及了她只有通过绘画才能无限制地表达的主题。将超现实的、经常是暧昧的或神秘的气氛与明亮的色彩、和谐的线条和构图混合在一起,她能够创造一种迷人的张力,从中感到舒适和谐。

Artist Portrait.avif

刘悠然

1996年生于中国湖北

 

刘悠然作品的灵感大多来源于对女神形象的塑造和对当下女性身份表达的思考。从古至今,女神像具有丰沛生命力的自然那样,被崇拜,被神话,也被塑造。但正如世间所有的神明一样,她们同时成为禁忌且被禁忌所环绕。在绘画语言的确立过程中,刘悠然试图结合东方传统美学和当代女性审美特性,使图像具有更大时间跨度的美学价值。

她从浮世绘经典作品中的元素以及传统美人图里的人物神韵中汲取灵感,并通过将人物与自然环境相结合,来表达女性身体与自然和景观的共性。传统工笔画和浮世绘中对于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女性身体审美标准的投射,在东亚文化背景中极具代表性,艺术家也希望相关的思考能通过她的个人视角从这批作品中呈现出来。此外,艺术家具有超现实倾向的绘画语言,模糊了时空的界限与现实逻辑的规范,在增添画面趣味性和神秘感的同时,也会形成一些更为柔和的隐喻效果。

刘悠然尝试发掘在当代社会背景之下有关女性身份表达的更多可能性,其中重点探讨关于女性的观看方式与现实处境的问题。通过具有超现实倾向的绘画语言,她以一种较为柔和的方式呈现出女性试图确立自我的、主体的基本要求,与环境对其做出的要求之间的冲突。

WechatIMG3465.avif

吴晶玉

1992年生于中国香港

吴晶玉借鉴了生活经验作为主要素材,结合了不同的象征性视觉词汇,从而在当中找到现实和虚拟之间的落差。她利用不同媒介作画,以挑战油彩之外绘画的可能性。她为人际间不断接触和分离当中的敏感性所吸引,因此常常描绘自己与他人之间身体亲密关系的脆弱性。通过重新诠释传统的象征符号,她的作品创造了一种新的、暧昧、晦涩的故事。吴晶玉的作品希望我们关注当今超现实世界中的孤独、亲密和空虚。她富有戏剧性的作品是她的内在自我与外界不断的对话,并从中感受现实与想象之间的摩擦。

吴晶玉2016年获得伦敦大学斯莱德美术学院 (Slade School of Fine Art) 绘画专业本科学位和同年荣获Cass Art Painting Prize。2018年获得皇家艺术学院 (Royal College of Art) 版画专业的硕士学位, 同年荣获Abbey Major Painting Scholarship以唯一一位新晋艺术家的身分驻地罗马的英国学院及获Travers Smith Art Award。她2014年以交流方式工作于耶路撒冷比撒列艺术与设计学院 (Bezalel Academy of Arts and Design)。她的作品曾于多个国际平台上展出及被企鹅兰登书屋收藏,包括伦敦Arusha Gallery、Matt’s Gallery、San Mei Gallery、Cornucopia Gallery、Whitechapel 46、Siegfried Contemporary、 Assembly Point、Horse Hospital、CGP画廊、利兹Canal Mills Armley、耶路撒冷Video Pub、罗马尼亚驻罗马学院。她的作品亦曾被艺术史学家Katy Hessel 和 Kate Mothes撰文。

冯珏嘉_edited.jpg

冯珏嘉

1997年生于中国云南

冯珏嘉本科和硕士均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生活工作于北京,她的绘画来源于切身体会的生活,围绕着周遭的场景和周遭的人,通过光影制造出定格的画面,试图赋予日常生活中的人或景物一种永恒的雕塑感,让画面变得清晰,让叙述变得模糊,让日常脱离日常。从小受到父母从事雕塑工作的影响,从小拾笔,对雕塑的形体造型体积感颇为敏感,具象绘画能够让其更加隐晦的表达感受,探索画面中平静表象下暗流涌动的情绪和力量,在最熟悉不过的寻常场景中寻找一丝丝微妙的荒诞,绘画造型受到雕塑和中国古代佛像、游戏人物建模等影响,利用现实生活和互联网生活中的人物日常为载体,传达记忆、幻象和无法言说的情感,寻找被异化的人物中的共性和特性,在熟悉感和陌生感的交界处进入艺术家创造的另一个次元世界。

她的作品展出于“风过疏竹”,新氧艺 O2art 艺术空间,北京,2024;“再见奥利诺科”,Tong Gallery+Projects,北京,2024;“后浪拼图:新绘画的新面孔”,玉兰堂画廊,北京,2023;“如果你能看见”,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23;“向墙壁发问”——国际青年艺术家邀请展,頌艺术中心,北京,2023;2023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作品收藏于中央美院美术馆;“一片盛大的记忆”青年艺术家群展,久事美术馆,上海,2022;新锐艺术市集,hi艺术空间,北京,2022。

download.jpeg

王素梅

1980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吉隆坡

王素梅目前生活和工作在阿联酋迪拜。她的个展包括“我们之间的光”(2024年),比利时布鲁塞尔Almine Rech;“Ouverture”(2023),ESMB,巴黎,法国;“围绕太阳全年”(2022),ESMB, Foundry,迪拜,阿联酋;“花儿多么幸福”(2020),A/Gallery,迪拜,阿联酋;“La Maison”(2019),铂尔曼酒店,迪拜,阿联酋;“La Fête”(2018年),泰国曼谷Kalwit画廊。

 

她的作品也曾多次出现在群展中,如中国上海Almine Rech的“群岛想象:海港”(2025)和德国慕尼黑Mint画廊的“光谱”(2025)。2024年,她的作品与Almine Rech合作,在“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首尔弗里兹艺术博览会”、“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和“洛杉矶弗里兹艺术博览会”等著名活动中展出。她还参加了2024年在美国纽约Almine Rech举办的“姿态与形式:抽象中的女性”(Gesture & Form: Women in Abstraction)。她的作品被私人收藏,包括柏林、墨尔本和雅典的阿恩特收藏。

Screenshot 2025-10-28 at 13.24.09.png

田园园

1987年出生于中国山东

田园园(1987年生于北京,现工作生活于北京)是一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她是中国油画学会青年艺术家组成员及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她曾参与英国、德国、意大利和挪威的国际艺术交流项目,并于2012年获得四川美术学院油画学士学位,2024年取得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硕士学位。

 

田园园的艺术实践以图像的分解、重构和再组成为核心,通过拼接多个画面碎片,创造出新的视觉节奏与构图,在形状排列中呈现出独特的韵律感。她的绘画具有浮雕般的立体质感,画面中如瓷器般的形体与背景交织叠加,营造出主体与空间之间的动态互动。作品中呈现的人物、动物和植物以碎片化的结构表达出独特的哲学美学,融合了抽象与超现实的艺术语言,为观众带来超现实却深刻共鸣的观赏体验。

Screenshot 2025-10-28 at 13.28.32.png

王濛莎

1982年出生于中国江苏

王濛莎出生于1982年江苏无锡,在一个艺术家庭长大。本科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动画专业,先后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进修学习。

她擅长于从文人画、吉祥图案、流行文化中汲取灵感,融合个人经历创作艺术作品。她的每件作品都能让人在复杂的世界中感受到纯净的珍贵,凭着她对东方图形的感知与见解,她建构起一个包罗万象的图像宇宙。其独树一帜的作品长期以来深受艺术圈和众多媒体青睐,曾在今日美术馆、松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武汉美术馆琴台馆等地展出,作品《醉花间》更是被剑桥大学永久陈列收藏。曾获《时尚芭莎》杂志的“年度全球100件挚爱杰作”、“艺术8”艺术家提名、《国家美术》杂志金星奖等。

王濛莎的创作理念是打破传统,追求创新与自由。她认为,艺术永远是表现当下时代的精神,从表面上继承传统形式,承担着会被时代淘汰的危险。因此,她在创作中不断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和视觉逻辑,将东方的水墨与西方的艺术观念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Diren Lee_JPG.avif

李黛伦

1983年出生于韩国

李黛伦通过她的作品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并且无法简单地以单一的系列作为解释。通过将新创作的系列与之前的系列进行混合和重建,她建立了一个自己的艺术世界。她创造的内心世界曾疗愈了她的痛楚,如今通过致敬古典神话和东方主义,描绘了她独特的性格和及其象征意义。她所有的作品都是仅仅使用一支画笔完成的,也表现出她渴望给予角色真实的存在与呼吸的生命力。

通过超越自我意识的梦境,她分析着无意识的故事,并将意识的本质诉诸于画布。她梦中所有的角色都是精神能量的组成部分。这些角色是彼此相互关联的生物,以此作为同一性的体现。她早期的作品专注分析内心的伤痕,并通过对梦境和无意识的诠释,尝试揭露和克服自身内部的复杂性。

她参与的重要展览有:《后我世代:如何书写年轻艺术家》,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22;《全球之歌》,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中国,2022;《返工》,Waluso画廊,英国,2021;《转折点》,Doo画廊,韩国,2021;《和我们在一起》,Humax艺室与Open画廊,韩国,2021;《果实》, L画廊,韩国,2019;《那些消失的人》,MIEL画廊,韩国,2018等。以及艺术博览会: 韩国Kiaf艺博会(2021);买得起艺博会 Battersea,英国(2020);One Art 台北 2020,台湾;买得起艺博会新加坡,新加坡(2019);2019马来西亚艺博会,吉隆坡,马来西亚;釜山艺术年展(2019),釜山,韩国(2019);亚洲当代艺术展,香港,中国(2019;马来西亚艺博会,吉隆坡,马来西亚(2018);2016庆州艺术节,庆州,韩国(2016);勺子艺术节,Sein画廊,韩国釜山艺术节(2015),釜山国际会展中心,韩国(2015)。

profile_wangyoustudio.avif

王悠

1988年出生于中国哈尔滨

王悠的作品涵盖绘画,水彩和素描多种形式,艺术灵感主要来自日常生活,她喜欢观察生活中的人和物,以一种犹如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即兴地描绘和重塑现实中的形象。透过形象的跳接与造型语言的转换,让你的目光不断遭遇意外。这些形象极具表现力,记录了身处当下时代复杂的人类情感,画面中她并非真实地再现某一形象的场景,而是邀请不同时空的人或物共同分享同一时空的情绪。

 

常常可以看到她在画布上犹如随机性的留白。人物、动物、植物、花纹与符号,还有明明白白的线条,以及一些费力的局部塑造。打破视觉常规的构图以及鲜明的色彩,创作方式俏皮活泼。对画面的描绘游走于具象和抽象之间,并夹杂着奇幻的想像和叙事,情节令人心生困惑但同时又令人神往。

 

近期展览包括:《共存》,南城美术馆,冲绳,2024;《TAG·新当代-离岸》,西海美术馆,山东,2023; 《Kong-Fu:Form and Meaning(形与意)》,元美术馆,北京,2023;《春之祭》,MASSIMODECARLO画廊,北京,2023;《海明威的盛宴》,TANKO CB Lab大水花艺术中心,北京,2023;《向墙壁发问》,唐人当代艺术中心&颂艺术艺术中心,北京,2023;《初绽》,宝格丽,北京,2023;《手感》,永乐艺术空间,北京,2022;《所有人都为甜甜圈而来》,愿景艺术中心,北京,2022 ;《Feelings on Paper》,MASSIMODECARLO画廊,2021。

江上越.avif

江上越

1994年出生于日本

 

江上越(Etsu Egami) 1994年生于日本,目前工作于东京和纽约,是日本战后崛起的第三代当代艺术家中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家之一。她在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设计学院,中国中央美术学院留学。丰富的海外经历和个人体验,让她对语言和交流的学科非常感兴趣。江上越的作品包含了声音、视频和绘画等多种媒介形式,她通过这些探索人类的本能和交流的真实性,提供了更人性和更国际的视点。

江上越曾于多个城市举办展览,个展包括“一个误解的时刻,所有的面具都掉下来了”(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2021),“彩虹 ”(轻井泽新美术馆,轻井泽,2021),“Facebook”(前波画廊,纽约,2021),“彩虹”(白石画廊,台北,2021),“社交距离”(A2Z画廊,巴黎,2021),“星球时间”(银座GSIX,东京,2021),“Entrance gallery Vol.1江上越”(千叶市美术馆,千叶,2020),“对话4000年”(千叶市文化中心,千叶,2018),“被掩盖的真相”(银座,东京,2017),“这不是误听 ”(德萨画廊,北京,2016)等。

 

此外,她的作品也展出于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巴黎大皇宫、上野之森美术馆、UNESCO文化馆、芝加哥亚洲艺术研究所、日本当代艺术基金会、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韩国文化厅、日本富冈市美术馆、日本南城美术馆、东京日中友好美术馆、中国油画院美术馆、第二届北京国际媒体艺术双年展、第三届 CAFAM双年展、天津古海岸文化馆、北京树美术馆、炎黄美术馆、元典美术馆、今日美术馆、韩国麦粒美术馆、香港Para Site艺术空间等。

image002.webp

维贝克·斯林斯塔德

1968年出生于挪威​

维贝克·斯林斯塔德的实践以具象绘画为中心,经常关注脆弱的景观,要么以政治问题地区的形式出现,要么以濒临灭绝的自然形式出现。斯林斯塔德以缓慢而沉思的速度工作,用一层油漆精确地渲染每张图像,使成品表面具有细腻,几乎半透明的质量,反映了更广泛的模糊概念。虽然这些作品的灵感来自艺术家真实生活中与自然相遇的照片,鲜艳的色调和植物在空白的白色天空下的放大视角,暗示着一种高度的视角或梦幻般的状态,而不是任何特定的地理位置。这位艺术家说:“对我来说,作品有人性和诚实是非常重要的”,“观众能够看到每一个标记。”

斯林斯塔德在斯堪的纳维亚和国际机构广泛展出,如大英博物馆,伦敦(2025),Henie Onstad艺术中心,Høvikodden (2025), Made in Cloister,那不勒斯(2022),博科尼大学,米兰(2018),斯泰林基金会,米兰,2017,国家当代艺术博物馆,奥斯陆(2013)。2009年,她参加了第53届国际
由Elmgreen & Dragset策划的威尼斯双年展北欧馆艺术展。
她最近的个展包括OSL contemporary(2019、2024)、Kristin Hjellegjerde Gallery London(2021、2023)、Berlin(2020)、Kristiansand Kunsthall(2018)、Haugar Kunstmuseum(2017)。
她的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挪威国家艺术博物馆、Kistefos博物馆、sø rlanddets艺术博物馆、挪威艺术委员会、挪威外交部,挪威议会艺术收藏。

WechatIMGe359e9171d91461fdb5f49dd1e92d80e.avif

王茜瑶

1992年出生于中国重庆

王茜瑶201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并获学士学位,2018年和2020年毕业于德国汉堡造型艺术学院,分别获学士和硕士学位。这位居住在柏林的中国艺术家惯于创作大尺幅的沉浸式绘画,以动势线条唤起对景观、身体、动作和思想的共鸣。她的抽象绘画融合了包括道教和后结构主义、中国古代绘画传统、舞蹈、武术和西方艺术史等多种影响和灵感。王茜瑶的绘画凭借对内心视角和身体感知来审视自身的东西方生存情境。

 

她近年的个展包括:“Allogné – 触不可及”(贝浩登,首尔,2023),“去蓬莱仙岛的路上”(国王画廊,柏林,2023),“森林里的狂欢” (MDC画廊,伦敦,2023),“无尽的梦”(Arndt Collection,墨尔本,2022),“月亮水晶宫”(贝浩登,巴黎,2022),“海市蜃楼”(Gerber & Stauffer Fine Arts,苏黎世,2021)等。

 

王茜瑶的作品也广泛地展出于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和机构,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S1“Printed Matter’s纽约艺术书展”,德国莱比锡Spinnerei艺术博物馆,汉堡Mom艺术空间,杜塞尔多夫Sprink艺术空间,澳大利亚谢珀顿美术馆,巴黎国际行为艺术节,震旦博物馆,久事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博物馆,潇当代美术馆,重庆美术馆,重庆坦克库当代艺术中心,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坪山美术馆,元美术馆等。

inquiry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 | 订阅我们的简讯

Inquire for information  |  查询更多资讯

Career Opportunities |  职位空缺

Follow us  |  关注我们

  • Grey Facebook Icon
  • chn_wechat
  • Grey Instagram Icon
  • Artsy_logo.svg copy
  • Grey YouTube Icon
  • Grey Vimeo Icon
  • Ocula symbol 2
  • LinkedIn
  • XiaohongshuLOGO

Copyright ©1997- 2025 Tang Contemporary Art;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