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石
1954年出生于北京,中国
朱金石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抽象主义绘画,促使他在1986年移居德国柏林,后于1994年返回中国。目前生活和工作于北京。作为二十世纪中后叶崛起的一代亚洲当代艺术重要实践者,朱金石实验性的尝试涵盖广泛。在战后和冷战东西方文化激宕的历史洪流中,不懈地推动着亚洲经验,并成为了其中一部分。艺术家自1979年参与中国最早的当代艺术运动——星星美展,80年代的抽象绘画探索和“公寓艺术”,并于1986年移居德国并见证了柏林墙的倒塌,90年代开始装置艺术实验,以及千禧年以后中国抽象新表现主义绘画与大型装置艺术实践。
抽象绘划一直是朱金石的创作主体之一,艺术家寻视着战后以来诸多艺术类型之间的美学缝隙与板块运动,在抽象主义、东方主义、装置艺术、观念艺术、大地艺术之间的斡旋和抗争中,宏观思考着绘画的当代性问题。朱金石不是一个概念主义者,而是形式美学发明者:画缝、厚度、观看角度、流动、挤压、颜料的物质性、空间等视觉形式形塑了他绘画的独特面貌。艺术家不断地寻找新的视觉边界,制造着意外的美学。
朱金石以标志性的“厚绘画”系列为主。艺术家利用各式工具将大块厚重的油画颜料涂抹于画布,艺术家不断“堆砌”“搅拌”“提按”,因其夸张的厚度、浓烈的痕迹以及三维的空间感,颜料的物质性凸显出来。超载的美学和立体的视角,革新了对油画颜料与画布的相互承载关系,呈现一种基于时间、坠落感和重力学的,挑战了超载颜料的意外美学,魔力般示予出人意料的观看方式和独一无二的美学体验。继而,艺术家的绘画完成了从“垂直”向“梯形”转向,对绘画的当代性的突破也在此显现。
其作品被海内外众多国际公共机构及私人收藏:Allison and Warren Kander收藏,美国;亚洲艺术博物馆,三藩市,美国;巴斯玛·阿拉苏莱曼当代艺术博物馆,沙乌地阿拉伯/布鲁克林美术馆,纽约,美国;釜山市立美术馆,釜山,韩国;迪恩·瓦伦丁收藏,洛杉矶,美国;德尔菲娜·阿尔诺收藏,法国;德意志银行,德国;华美银行,美国;富邦艺术基金会,台北,台湾;中间美术馆,北京,中国;马里奥·特斯蒂诺收藏, 英国;民生美术馆,上海,中国;M+ 视觉文化博物馆,香港,中国;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首尔, 韩国;毕卡索基金会,马拉加,西班牙;鲁贝尔家族收藏,迈阿密,美国;松美术馆,北京,中国;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Schaufler收藏,辛尔芬根,德国;维多利亚国立美术馆,墨尔本,澳大利亚;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温哥华美术馆,温哥华,加拿大;墙美术馆,北京,中国;白兔美术馆收藏,悉尼,澳洲。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