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个展

托斯·桑托什 : 在罅隙中寻找

​曼谷空间

2025.10.18 - 11.23

Press

身份、文化、信念和信仰,这些由人类建构的元素,虽未必同时形成,却随着时间推移,通过传统、艺术、语言与生活方式代代相传,逐渐沉淀为我们认知自我与他人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相信”往往是起点,当“信念”足够坚定,便升华为“信仰”,成为一种深刻的认同,进而驱动我们在社会中的行为、态度与价值判断。也正因如此,文化不仅仅是我们所践行的外在形式,更是深植于潜意识中的信念与信仰的总和。艺术家托斯·桑托什(Tos Suntos)正是以视觉为语言,探索关于身份、信仰与自由的内在思辨。

 

托斯·桑托什出生于一个泰国家庭,从小浸润在传统佛教与民间信仰交织的文化环境中,在时间的推移下,这些被内化为无形的行为准则,塑造了他最初的善恶观与价值感。庙宇、建筑、祭祀物品曾被视为“护盾”,既守护生活,又潜移默化地对他个人的思维构筑了隐性的界限。艺术家进入青春期后,信息化时代与多元人际关系的冲击,使其童年的信仰体系与社会化需求之间产生剧烈冲突。为了融入群体,个体往往不自觉地塑造一个“人造自我”,这种内在的拉扯不仅仅关乎身份认同,于是,如何在信仰与社会共同构筑的“建筑”之间行动,而不被其困锁,成为桑托什持续探索的美学与哲学命题。

 

这种探索成为桑托什创作的深层动力。作品以Enimous为主体形象,也是艺术家的自我象征,画面中Enimous被建筑结构或几何框架固定、扭曲甚至切割,仿佛被困于透明的墙体之后,清晰可见却难以触及真正的自由,桑托什将这种状态称为“被困于信仰系统”。这不仅指向宗教或传统,更涵盖那些被我们内化的社会规范、审美标准与语言结构。正如他在自述中所问:“我们能否拥有信仰,而不被其埋葬?”“我们能否拥有自己的身份,而不与社会定义的身份融为一体?”《困于信念的结构》《阶级的叠层》等作品里Enimous被拉长、重复、扭曲的形象,这种视觉上的“不稳定感”正是当代人身份焦虑的映射。

 

同时,桑托什的作品在形式上极具辨识度,他擅长将泰国传统图案、怪兽元素、流行文化符号进行拼贴与重构,形成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视觉体验。他没有对“适应”或“模仿”的行为进行简单批判,而是冷静地呈现其存在,以最日常、最温和的方式运作。展览并不试图给出如何获得自由的答案,而是通过视觉语言搭建一个反思的空间。桑托什写道:“这一系列作品并不指摘对错,而是邀请观众在这些看不见的结构中重新审视自己。”这种开放的态度,使作品不仅是个人经验的表达,更成为观众投射自身经验的界面。

 

托斯·桑托什的艺术,是一场持续中的自我对话,也是一次对集体潜意识的结构性剖析。他从泰国本土的文化土壤出发,却触及了当代人普遍的身份困境,信仰与怀疑、结构与自由、个体与系统等不断交锋。桑托什的作品向内探入信仰、文化、阶级这些我们认为“已知”的结构内部,去发现其中那些未被真正审视的未知部分。

Works

展出作品

受限的自由 布面丙烯 120 x 150 cm 2025

信仰的轮回 布面丙烯 120 x 120 cm 2025

不真实的自由 布面丙烯 120 x 150 cm 2025

不自由的自由 布面丙烯 120 x 150 cm 2025

被信念缠绕 布面丙烯 120 x 120 cm 2025

ENIMOUS与他的眼睛 布面丙烯 120 x 150 cm (Die cut) 2025

困于信仰的框架 布面丙烯 200 x 180 cm 2025

信念建筑下的桎梏 布面丙烯 200 x 180 cm 2025

困于信念的结构 布面丙烯 200 x 180 cm 2025

阶级的叠层 布面丙烯 200 x 180 cm 2025

种子的决心 布面丙烯 80 x 70 cm 2025

零:我的避风港 布面丙烯 80 x 70 cm 2025

Enimous:我的避风港 布面丙烯 80 x 70 cm 2025

灵长:我的避风港 布面丙烯 80 x 70 cm 2025

Milder:我的避风港 布面丙烯 80 x 70 cm 2025

Enimous与他的内衣 布面丙烯 70 x 60 cm 2025

Artist
​艺术家
Portrait.jpeg

托斯·桑托什

1992年出生于泰国曼谷

 

托斯·桑托什(本名 Panyawat Phitaksawan)是一位泰国艺术家兼设计师,以其独特而非传统的创作风格闻名,作品涵盖二维与三维形式,包括绘画、数字艺术、拼贴以及雕塑。他的创作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对泰国文化与传统元素的关注,同时融入现代怪物题材和全球流行文化的符号,从而形成兼具地域性与普遍性的视觉语言。

这位艺术家首次获得广泛关注,是因为他受委托代表泰国为阿迪达斯总部创作作品。托斯·桑托什的作品总是紧密反映现代文化与生活方式,同时融合个人经历与童年记忆。童年的他对科幻电影、异世界生物充满兴趣,这些元素也逐渐被融入他的创作之中;同时,他对流行文化和复古风格的观察,使作品在奇幻与现实、记忆与当下之间建立起独特的联系。
 

Inquire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 | 订阅我们的简讯

Inquire for information  |  查询更多资讯

Career Opportunities |  职位空缺

Follow us  |  关注我们

  • Grey Facebook Icon
  • chn_wechat
  • Grey Instagram Icon
  • Artsy_logo.svg copy
  • Grey YouTube Icon
  • Grey Vimeo Icon
  • Ocula symbol 2
  • LinkedIn
  • XiaohongshuLOGO

Copyright ©1997- 2025 Tang Contemporary Art;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