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寂静之声 - 东南亚艺术群展

艾萨·霍克森、克里斯托弗·阿德尼亚、钟爱丽、

帕特拉康·辛格彤、奇蒂·纳罗德、阿努瓦特·阿皮姆克蒙孔

 

策展人:米开拉·塞纳

2019.12.18 – 2020.1.30

曼谷空间​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荣幸地宣布,于2019年12月18日下午4点,在唐人曼谷空间推出东南亚艺术家群展“寂静之声”,呈现来自东南亚各国艺术家的作品。本次展览特别聚焦6位艺术家的创作,让观众一睹东南亚新生代艺术家的转型和发展现状。

 

“东方”在今天意味着什么,而什么又是“西方”?我们是否仍能在这种二元性中来思考和理解社会?我们难道不是应该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它由不同的文化组成,这些文化被赋予了同等的可见度,以及相互影响和交流可能性——来加以解读吗?

 

在过去的30年里,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全球的社会和经济资本是如何发生转变的,而这又是如何影响着艺术的变革?

当我们谈论最新一代亚洲艺术家时,我们似乎已不再能用“亚洲艺术”来指代他们的创作。这是因为,这一代亚洲艺术家已经成为国际艺术舞台上的一部分,他们与来自其他任何地域的同龄人一样,分享着相同的“艺术”语汇。

 

因此,尽管此次展览——“寂静之声”展出的艺术家全部来自东南亚地区,但在解读他们的作品时,我们不应再把视角局限在他们的地理起源,而是应该将他们这一代人所特有的语境作为背景参照。

 

全球经济的变化给我们的当下带来了何种变化?这种巨大的变化所牵涉的不是文化,而是媒介的转变。今天,媒体以一种民主的方式触及所有人——任何地理区域、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个体——人们不仅作为信息的接受者来使用媒介,而且还可直接向世界其他地方传递信息。“媒体体验已经变得普遍”《理解媒介》,麦克卢汉,1964)。正如麦克卢汉在1969年所观察到的那样,理解媒介已经成为了解世界的先决条件。

 

这不仅仅是一场变革,更是一场真正的革命,这场革命在语言层面上影响着艺术。在过去的不到三十年时间里,艺术语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目睹了从一个多语言、多地域的艺术世界向一个语言齐平的艺术世界的转变。其结果是产生了一种相同的普遍语言:来自不同地区的艺术家分享着一种单一美学,我们也无需再参照社会-文化语境来解读一件作品。美学不再是各不相同的——当下的美学是一种独特而普遍的美学。这一转变的结果是,任何来源的艺术都在当下达成自我阐释,并和所有人建立交流。这种新艺术语言是一种真正的共同语言,它将当代艺术从30年前扑朔迷离的语言嘈杂声中彻底解放出来。

​下载媒体材料

Works
Artist
michela .jpg

​米开拉 · 塞纳

策展人

米开拉 · 塞纳是一名艺术历史学者。她毕业于意大利罗马第三大学并获艺术史硕士学位,曾发表研究“文化供给的演变:从公共文化体系到私营文化企业”。

2003年,她在意大利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收藏部门从事艺术品编目工作,主要负责整理编目从1850年至1970年的意大利艺术作品。

2004年,米开拉在米兰为意大利艺术收藏协会“Acacia”工作,并于2005年于非盈利当代艺术空间“Viafarini”策划了她的第一个展览“the thin line”。

 

2007年,米开拉来到中国并在上海担任艺术杂志《视觉生产》编辑。

 

2008年,她于北京担任米兰Primo Marella画廊北京空间画廊总监。

米开拉自2013年起一直为中国投资基金公司做西方战后艺术杰作顾问,后加入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并曾担任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曼谷空间总监。如今她是一位独立策展人和艺术研究者,今后将持续研究符号学和艺术语言等相关领域。

Enquiry

咨询

Thanks! Message sen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