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 磊
蔡磊
出生于1983年,中国吉林省长春
蔡磊的作品探索空间与错觉之间的关系。 他的艺术实践显露出平面性的兴趣,以空间错觉概念描绘二维转变成三维的空间纵深感。 不论在绘画及浮雕的创作上,蔡磊擅长利用光影色调强化空间的错觉,并把这种知觉冲突凸显在绘画空间中的平面走廊或角落,使观众体会绘画中物理平面性与真实空间性之间的张力和转换。
蔡磊是八十后青年艺术家,多次获奖,曾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的美术展览,包括长江当代美术馆(重庆),泰勒基金会(巴黎),台北关渡美术馆(台湾),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北京),杰克逊维尔当代艺术馆(美国), 今日美术馆(北京),波恩当代艺术馆(德国)。 其重要个展经历为:《23平米》(2018),白石画廊,台湾;《模棱 – 无伴奏》(2016),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 《景别》(2016),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群展经历:《素 - 材》(2017),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之间 - 当代艺术展》(2015), 德国波恩当代艺术馆,波恩,德国;《研展》(2015),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新闻与评论

鲍栋:蔡磊的空间语法
从一开始,蔡磊在他的雕塑中就显露着对平面性的兴趣,甚至这种兴趣常常超过对体积与空间的兴趣。比如在他之前的《我们》、《它们》等作品系列中,最吸引观众目光的并不是雕塑的形体,而是形体表面的起伏与质感,蔡磊把表面质感作为一种语言尽量发挥到极致,正如他对对老人布满干瘪皱纹皮肤的表现,以及对有着强烈质感效果的皮革材料的使用。
质感本质上是一种触觉性,在艺术史家沃尔夫林对艺术视知觉的划分中,触觉性源于雕塑,因为人们观看雕塑的时候,就像是用目光去“抚摸”、“触碰”形体的体积起伏与空间转折。而当这种触觉性被有意把握的时候,雕塑就发展出了对材料性的尊重,因此,现代雕塑不再掩盖,甚至刻意去突出材料的质感。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