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新编历史剧

蔡东东,方力钧,冯梦波,葛非,管怀宾,何云昌,李颂华,刘铮,琴嘎,渠岩,隋建国,宋永红,王度,王宁德,王庆松,夏星,张大力,赵亮

05.12 – 06.30, 2018

​北京第二空间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二空间将于2018年5月12日推出大型艺术家群展《新编历史剧》。展览由崔灿灿策划,参展艺术家包括蔡东东、方力钧、冯梦波、葛非、管怀宾、何云昌、李颂华、刘铮、琴嘎、渠岩、宋永红、隋建国、王度、王宁德、王庆松、夏星、张大力和赵亮共18位。

 

《新编历史剧》是一个由经典历史作品结合现实发生、改编而成的展览。它的名字源于1949年新中国后,编写的一系列反映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剧目。它要求剧作者具有科学的历史观,“善于甄别、分析、运用有关的史料或传说。同时又必须合情合理地发挥艺术想象,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做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古为今用。”

​下载媒体材料

Works
Artist

蔡东东

蔡东东于1978年出生于甘肃天水。他年轻时加入了解放军并成为驻部队摄影师,专门为入伍的士兵拍摄人像。这份工作使蔡东东对摄影有了一个专业性的训练, 当他回北京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时,摄影变成了他的事业。蔡东东通过对档案的研究,以摄影档案作为艺术创作的形式并结合装置, 蔡东东创造了半片段的现实。运用现成材料进行创作的他,不仅对杜尚的“达达主义”进行了敏感性的呼应, 他还使用镜子箭头以及其它物体来穿透这些照片的表象,形成了蔡东东独特的 “照片雕塑”。

方力钧

方力钧作为中国后89新艺术潮流最重要的代表,与这个潮流的其它艺术家共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话语方式——玩世写实主义,其中尤以方力钧自1988年以来一系列作品所创造的“光头泼皮”的形象,成为一种经典的语符,标志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上半期中国普遍存在的无聊情绪和泼皮幽默的生存感觉,或者更广义地说它标志了当代人的一种人文和心理的感觉,也许,无论东、西方,当代知识分子都变得有点泼皮了,因为,面对今天的世界,我们越来越感到无可奈何,而且我们已经无法象卡夫卡和杰克梅蒂时期那样,感受到环境的压迫,揭示荒诞的存在以宣泄内心的压抑,并标明自己的独立意志。而今天我们几乎分不清我们与环境的界限,我们以为自己的独立,也许正是某种环境的结果,我们嘲笑这个世界,也许正是嘲笑自己,我们不得不变得泼皮。

冯梦波


冯梦波是最早关注全球网络文化和虚拟世界以及它们对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的中国艺术家之一。早在90年代早期他就在绘画和数字媒体的交集间工作。他的互动数码作品“私人相簿”(1996),“智取Doom山”(1997),和“Q3”(1993)现在已经是中国新媒体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国际上广泛展出。


梦波最早的两个动画都是基于在1972年和1969年分别出版的两本图书,这两本受到广泛欢迎的图书描述的是充满暴力色彩的故事。第三个动画,借由幻灯片的技术展示了从一本书上得来的画。


在近期的摄影系列中,他找到一个使用电脑游戏的新方法,即把它作为评论工具:在这些作品里,包括作为作品一部分的他自己,都要和某种想像中的邪恶力量斗争:杀死或者被杀。透过虚拟世界,也许可以象镜子一样很好的反映出真实的中国里人们对无处不在的顽固的控制集团的斗争。冯梦波的图像有一种轻微的对抗性氛围——紧张,有点敌对,并有着一种关于被动进攻的高度诙谐。他的作品提供了一个外形给那些还在增长中的疑惑,并没有象它们从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沉默和虚幻。

管怀宾

 

1989年浙江美术学院毕业(现中国美术学院)2004年东京艺术大学大学院博士后期课程毕业(博士学位)。现居中国杭州市,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

在中国当代装置艺术中,管怀宾善于将传统文化元素和感知方式,解构并溶入到自身的语言系统和作品构架之中;将中国古典造园美学融入其空间装置形态,他的作品总是扬溢着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另类气质,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在空间营造的过程中所显现浓郁的人文情怀与意境旨向;使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获得广泛的延伸与拓展。在他看来艺术是观照自我、认知世界、叩问世界的过程,他的作品总是一场穿行精神的视觉体验。

何云昌

何云昌,1967年生于云南省梁河县,是中国行为艺术领域最具挑战精神的践行者,在近二十年中以极端真实及颇具挑衅性的行为作品独树一帜。

在其行为作品中,何云昌往往以超凡的承载挑战生理和心理的强度负荷。在《与水对话》(1999)中,何云昌企图以倒吊方式将河水分为两半,左右臂开一厘米深刀口,血顺手臂流入水中,历时90分钟。在《摔跤:1和100》(2001)中,何云昌连续与100人进行摔跤比赛,全过程持续66分钟。在《铸》(2004)中,何云昌把自己整体浇筑在水泥墩里,并在其中停留长达24小时。在国外完成的旅行作品则更突出自我发现和心灵纯化过程性。在《石头大不列颠漫游记》(2006.9.24-2007.1.14)中,他在英国东海岸一个叫Boulmer的地方随意捡起一块石头,然后拿着它围绕大不列颠岛绕行一圈,并最终将石头放回原处,旅行历时112天,行程约3500公里。在《卧游——从福冈美术馆到富士山》(2009)中,他埋在999块石头中,以想象的方式前往富士山并将假想路线图记录在石头上,历时9小时45分。

李颂华

李颂华1959年生于中国北京。其雕塑与装置多采用特殊材料,加之以传统方法与另类工艺加工进行处理,例如他会在同一作品中同时使用铜和羽毛这两种不相关的材料。李颂华的灵感多来自古代神话,却用与时代相符的现代创作风格来表达想法。他曾参与诸多大型国内外艺术展,如2005年在南京博物馆举办的南京三年展,中国金:中国当代艺术展,巴黎马约尔博物馆展,以及2013年于威尼斯举办的”无常之常”东方经验与当代艺术。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

刘铮

刘铮1969年生于河北武强县,成长于山西大同。曾在北京理工大学学习, 1991至1997年,于工人日报任职摄影记者。他的影像作品在严酷的现实与浪漫主义间,在参与及抽离间,呈现出一种微妙而复杂的平衡状态。他的作品在全球被广泛展出,曾参与展览包括:《国人》,中央美术学院,北京,中国,2001;《在过去与未来之间:中国新摄影及新视频》巡展,国际摄影中心,纽约,美国;及2003 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等。他目前生活工作于北京。

琴嘎

琴嘎经常使用与能量有关的可见或不可见的材料,比如钢板、油桶、冰块、铁锅、电热丝、液化气罐、燃烧、电能、蜂窝煤、性冲动、体温、恐惧,以及在创作过程中对作品实体施加的切割,以上种种均能产生能量,从而使作品仿佛处在动力场中,只不过琴嘎关注的并不是能量本身,而是能量和身体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和危险。

渠岩

 

1955年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

1985毕业于山西大学艺术系

1992年赴欧洲学习与工作

1997年回国

现居住北京生活和创作。

宋永红

宋永红1988年从中国美院版画系毕业后搬到北京,并参加了两个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个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1989年)及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举办的“新生代画展”(1991)。宋将琢刻的技术运用到油画绘画当中,他的作品充斥着纯色的、硬朗线条的人物,物体和场景。它们或收敛,或张狂的体现界限清晰的沉重阴影。这种对作品的处理方式,连同木偶一般移动的人物形象,通常被描述为一种性欲的缺少—传达出一种强烈的迷惑之感。

隋建国

隋建国1956年生于山东省青岛市,1984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获得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得硕士学位,现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他被评论家誉为“在观念主义方向上走得最早也最远的中国雕塑家”。 隋建国在艺术探索中对创作观念、作品形式、媒介选择、处理方法、时空经验等多个方面都有独特的理解和认识。他的雕塑将观念与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作品多以大的尺度感给人以感官上的冲击力。隋建国早期的雕塑作品带有很强的符号性,这些符号大多与社会、历史的特殊记忆密切相关。随后,他的创作逐渐抛离了个体的身份,创作进入了更为宏观的视角,从中可以看到一种对时间与空间概念的文化探索。同时,隋建国也成功地将雕塑带入一个全面反省中国现代性的艺术实践中。无论是早期的现实主义作品,还是后来创作的“中山装”、“恐龙”等经典形象,都是在中国本土的知识谱系和文化经络中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式,具有明显的知识分子气质,流露出严肃的社会批判立场和人文道德指向。此外他的创作还涉及影像、公共行为等领域。 艺术家曾多次参加群展和个展,其中包括2012年佩斯北京的“隋建国”个展,2011年荷兰海牙雕塑美术馆的“海牙天下”、2010年法国巴黎JGM画廊的“梦之石”、并且还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轴雕塑展,2009年中国北京今日美术馆的“运动的张力”, 2007年台北当代美术馆的“流行的意外”,2006年大都会博物馆“匙–中国当代艺术”等。

王度

王度,1956年12月生于武汉,1990年起工作和居住在法国巴黎。曾任教巴黎八大艺术系和法国布列斯特(brest)高等美术学院。王度作品的呈现方式包括,装置,雕塑,摄影,多媒体等。他宣称的“我就是媒体,我就是现实,我就是图像”,可视为他作品观念的解读。他认为“全面媒体化的‘第三现实’正在构成一个需要不断重新定义的当代社会文化生态”。因而,他的作品是从不同的切点重新定义现实的一连串观念,也是他宣称的“我是大众和现实的发言人”的“发言”。

王宁德

王宁德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由早年的纪实摄影师转形成艺术家。他的作品主线是时间、历史、记忆,探讨纯粹时间和记忆的概念本身。他近年复习摄影的基础原理,并引入在作品当中,以探索摄影的真实性及质疑我们对世界认知的正确性。

王庆松

王庆松为中国80年代前卫艺术著名艺术家,以富有庶民精神甚至些许粗鄙的大型建构场景摄影,反应出当代中国艺术发展特有的叙事逻辑以及对西方美学价值的回应;他的画面里隐藏了冷静幽默的符号性含义,交互指涉编织出故事中的戏剧张力以及对时事的特殊观察。在作品《女神》及《佛堂》中,荒诞诡谲的场景延续了王庆松独特的视觉美学,早期编导叙述性的藉物反讽逐渐转变并成为结合现今较具冷面风格的摄影佈局;同时作品也对应了后九一一时代,中国社会意识与政经情势的转变。王庆松作品广泛为世界各大美术机构收藏,也是各大国际艺术展览常客,近期于2011年参与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代表作品《跟我学》2010年于西班牙各地美术馆巡迴展出,2006年代表出席美国ICP摄影三年展。

夏星

夏星生于1974年,新疆石河子。 198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靳尚谊工作室,1991年结业于法国写实主义画家克劳德·依维尔油画材料技法研究班。曾参加“国际青年美展”、“中国油画精品展”等海内外大型展览。作品《鸽子》获国际青年美展铜奖。2005年加入中国写实画派,现为职业画家。

张大力

张大力1963年生于中国哈尔滨,198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学系。身为一位对于在中国北京社会政治艺术运动中有著影响力的重要人物,张大力以涂鸦、雕塑、摄影和绘画的形式来创作社会记录,数十年来不断地挑战着社会传统。

张大力自中国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花了六年时间在意大利,沉浸于西方艺术和艺术史当中。回到北京后,他对人像(通常是他自己),纪录片和城市公共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並经常以对抗性的政治言论去作干扰。张大力被公认为中国第一位涂鸦与街头艺术家。

张大力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广泛展出。他的作品亦被收藏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英国伦敦萨奇美术馆,美国芝加哥斯马特美术馆,与纽约亚洲协会。

赵亮

赵亮1971年生于辽宁丹东,1992年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他主要从事于摄影和纪录片创作,通过带有个人经验和集体经历的镜头语言,他的作品探讨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多个方面 。他的作品曾展出于第十届上海双年展,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美国沃克艺术中心,曼彻斯特华人艺术中心,马德里雷纳索非亚美术馆,柏林世界文化宫美术馆,玻利维亚国家美术馆,瑞典Stasiatiska美术馆,休斯顿当代美术馆,赫尔辛基Kiasma当代美术馆以及纽约国际摄影中心。赵亮目前生活和工作于北京。

Catalogue

咨询

Thanks! Message sent.

bottom of page